民主制度似乎是西方一種完美的制度,而經濟發展就是新興國家夢寐以求的追尋,自己都經常思考這些問題,是否簡單引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就可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呢?現代中國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中華民國階段:由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開始,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直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的南京政府敗走台灣,中間經歷了三十八年,這亦是中國簡單的照抄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的一個試驗,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並不孤單,背後有新興世界級強國美國作為後盾,照抄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政治上盡量在城市進行有限度的民主選舉,選出議會,再產生總統。不過,現實上國民黨的政府其實相當荏弱,甚至是不可維持全國一統的政權,各地區的軍閥割據,並不完全聽命於中央,所以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執政的三十八年當中,實質上統一中國的目標都做不到。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大城市,實施類近西方的經濟制度,上海灘頭,十分繁榮。現在你去瞻仰當年大舞廳遺跡,仍覺美輪美奐,相信可媲美當時紐約曼克頓的紙醉金迷生活。但如在貴州或陝西的農村,農民仍然過着三千年前同樣貧苦的日子。國民政府的崩壞,不純粹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更大問題是不能夠發展成一個有效執政的體制,應對不了中共的挑戰。國民政府三十八年西化政府的試驗失敗了。
第二、中共執政的頭二十九年: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共執政基本上是兩條路線的鬥爭,一條路線是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力促發展經濟路線,另一條是毛澤東推行的繼續革命路線。發展與革命的要求,在這二十八年間,梅花間竹地出現,最高峰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將革命路線推向高潮,亦是一場超級政治化的群眾運動。結果建國頭二十八年,中國維持獨立自主的國家尚算成功,但由於政治運動侵擾,革命風氣盛行,經濟發展相當緩慢。
第三、改革開放階段。直至一九七六年毛澤東過世,鄧小平上台,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改革開放,中國在接着的四十一年,一條心全力搞經濟改革,由一個政治社會,一百八十度轉變成為經濟社會。鄧小平讓小部份人「先富起來」的口號,概括了改革開放初階段的特徵。
總體而言,過去四十一年,中國做出驚人的成就,讓六億人脫貧,成為人類歷史上面最驚人的一個於短時期發展成功的案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發展的成績,為新興國家的發展難題,交出上佳答卷。
總結現代中國一百零八年的歷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的經驗,關鍵只是一點,搞政治只是死路一條,集中發展經濟就帶來活路。最諷刺是香港本來是一個經濟城市,但經過少部份人持續不斷鼓動,回歸二十二年之後,香港竟然變身成為一個政治城市,正在走中國內地過去錯誤的舊路。中國內地不搞政治,香港就轉去搞政治,這種歪變,令人倍感唏噓。
盧 永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