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選立法會議員出來,主要希望他們監察政府,不讓政府濫權,推動政府做有利市民的事情。二、三十年前的泛民主派,有司徒華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人物作領導,他絕非政客,而是真正的政治家。我當年因為採訪《基本法》起草的關係,與司徒華有大量溝通的機會,聽過他講很多從政經驗,他的策略很簡單,就是「積小勝成大勝」。
當時殖民政府勢力強大,壓力團體(當時還未發展成政黨)的聲音相對渺小,但司徒華不畏強權,在很多有關社會民生的議題上發聲,例如公共事業加價,他也不遺餘力地反對。他的策略是開天殺價,落地還錢,實質上只要有進步,他最後都會接受。他曾說若群眾跟你走,次次都一事無成,他們最終都會醒覺起來,會離棄你。
若華叔是務實派,今天的泛民政客就是空想派,他們的行事手法主要表現在幾個特點,第一、以「理想國」( Utopia )為目標。他們都會模模糊糊地投影出一種永遠達不到的純美狀況,例如絕對完美的民主,但現實上則完全不會考慮在面對中央這個強勁對手的時候,究竟有何方法達成目標。或許他們會慶幸雙方不能夠達成目標而「打大交」,因為只有這樣,他們又可以再鼓動選民,下次再選他們出來,與政府對抗。
第二、將所有問題指向政治,製造議題。例如興建高鐵,本來是一個經濟的項目,但將其政治化,變成中央透過高鐵吃定了香港,或者內地人利用高鐵入侵香港等等,將矛頭針對中國。中央政府做很多事都非十全十美,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你事事都要和她「打大交」,卻值得商榷。即使從最低要求的「睦鄰關係」去看,若你很不喜歡你的鄰居,天天與他爭吵,結果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
我長期留意本地民意調查的結果,發現大多數市民最關心的是樓價,以及就業及工作機會等經濟民生問題,至於有關中港關係等等政治議題,其實排在第四、第五位以後。但政客卻將政治問題抬到最高,將所有問題都變成政治。
第三、是將問題高度簡單化,不計後果。例如將高鐵工程視為大白象去打倒,但不會去講打倒後如何收拾殘局,他們會覺得如何善後是政府的問題。
其實,政客的虛偽與歪變,是民選政治的副作用。重視民望的政客,都會經常製造一些假議題來轉移政敵或者公眾注意。日本著名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寫了一本書叫《低智商社會》,當中提到一個個案,說日本近年最有改革能力的首相是小泉純一郎,但小泉卻專走「精面」,沒有將能力用到重大議題上,反而將一個只屬於雞毛蒜皮的郵政改革,當成重大議題,發動公眾支持,大力攻堅,搞了一大輪,最後成功解決所謂的「問題」,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幾年寶貴時間,這是政客欺騙選民的一個典型。
我懇請香港的政客,不要再天天做一些永遠沒有結果的事情,他們要推動政府做有利民生的事情,不是要阻礙政府去做所有的事情。
盧 永 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