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殺潮震撼全港,有人把死因歸咎於讀書壓力,有人把事件政治化,拉吳克儉出來作箭靶!亦有人認為是傳媒報道「漣漪效用」,商討限制新聞報道的篇幅……
死者已矣,很難召開死因庭,召自殺死者的魂魄上庭答辯。若要為自殺學生緝兇,讀書壓力嫌疑最大,不用審也算「表面證供成立」。但壓力只是入侵的「病菌」,體弱才會多病,令自殺學生死亡的真兇,是另有其「人」。
就以星期二跳樓身亡的十二歲中一男學生為例,他父母離異,父親在內地工作,他隨祖父母居住。死前已有跡可尋,他買了餅回從前的小學孝敬老師,不流露半點尋死的跡象,原來是最後話別。從小六升中一,是許多小孩子的難關,失去了熟悉的環境,墜入陌生的世界,萬一讀書不順,和父母關係疏離,衍生的不快樂,足以殺人。
精神科醫生李厚道說,如果一個人自覺「三無」,即無用(成績差或一無是處)、無希望(沒有其他出路)和無人幫(沒有親密人際關係),便成為自殺高危一族。
要建立自殺防禦工程,第一道防線是家庭,父母是子女最渴望獲得愛的對象,學校不能取代家長的角色,吳克儉更加幫唔到你!
另一道是找尋人生意義。與佛洛依德友好的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二次大戰時被關進集中營,父母及妻子都死在毒氣室裏,他死裏逃生,發現能撐到最後的人,不是最強壯的,而是找到人生意義的人。他寫了《Man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創立了 logotherapy 這門心理分析學,logo就是意義,它是支撐人類在逆境下生存的支柱。
困難不可怕,最怕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讀書好,或名成利就都不是答案。我們要陪著孩子一起去找尋。
潘 麗 瓊
人生有一個希望,便是活下去的理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