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中 國 不 能 停 步

        十二月十八日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星期一有本地媒體把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總結為「貧富懸殊、政治人權開倒車」,看後令人氣憤,覺得這些偏離現實的評論式標題,既不會增進我們對中國的認識,也無助於推動中國進步向前。曾幾何時,內地媒體充滿着政治宣傳口號,而香港媒體比較客觀,但如今,內地媒體有時更客觀,部份香港媒體卻到處充斥著政治口號。
  我對中國的發展有着一鱗半爪的體驗。中共一九七八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在鄧小平引領下,進行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扭轉了毛澤東時代的閉關鎖國及政治掛帥的執政方針。
  一九六九年,我還是七歲的時候,曾跟隨母親到廣東東莞石龍探望外婆。年紀小小的我,當時已感到內地親戚非常窮,有吃不飽、穿不暖的感覺。我姐姐帶了一件洗澡用的海綿回去,有個小表弟還以為是食物,把海綿拿到口中咬個不停。小小的我已經問,為何鄉下這樣窮?長大後唸大學,知道中國那些年心思全花到搞政治上去,以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為最高峰,直至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鄧小平上台,兩年後開始搞改革開放,一切才扭轉過來。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中國最大的成就是讓超過七億的人脫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克拉克說:「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中國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將七億人從每日不足一美元生活費的赤貧水平,拉高到如今的中等收入水平,這是一奇跡。固然,任何人都可以在雞蛋裏挑骨頭,說中國仍然有貧富懸殊,但不知道作出這些批評的人,是否見過中國貧困的日子。
  其實,用一系列的數字已經可以說明問題。一九七八年中國的 GDP 總量只有三千六百多億元人民幣,到現在已上升到八十二多萬億元人民幣;用一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數字,以中國人一天的勞動能夠產生多少價值來計算,一九七八年時是一元,到二O一七年時,已上升至一百六十三元,是一百六十三倍。如果扣除通脹因素,中國在這四十年的經濟增長上升了三十三點五倍。以美元計,中國二O一七年的 GDP 是十二點二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二,是排在第三位的日本的四點九萬億美元的二點五倍。
  也不要以為中國的產值都是以破壞環境來達成,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單位 GDP 對能源和水的消耗量,下降了兩成以上,亦令到重點城市出現重污染天氣的日數減少了一半。
  吃不飽、穿不暖的貧窮生活,令人痛苦。引用我昨天提到的英國哲學家邊沁的效益主義理論:有效益的體制是要為人民帶來快樂,減少痛苦,中國過去這四十年就做得到。現時,中國尚餘三千萬的貧窮人口,未來幾年將全面解決貧窮問題。
  至於比較敏感的政治問題,以人權為例,與四十年前相比,中國人的自由已大幅增加,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人已可以相當自由地出國旅行,甚至移民外地,在四十年前,這是不能想像的。
  在民主方面,中國的確沒有採取西方的選舉制度,仍然是一個比較專制的國家。但內地老百姓則注重反貪遠多於民主, 習近平主席自二O一二年上台之後全力打貪,贏得崇高威望。
  反觀西方已經歷民主的第三波退潮,特別是出現了特朗普式的民粹政治,即使西方的知識份子,也開始反思究竟民主制度出現了甚麼問題,為甚麼可以讓一些機會主義者這樣乘虛而入?為甚麼施政效益這樣低下,總統為了迫使國會撥巨資讓他在美墨兩國之間建牆討好選民,而要脅讓政府停擺?
  中國的制度並不完美,需要改進的空間仍然很大,但經歷了過去四十年的實踐,一定不是簡單地抄襲西方式的選舉制度便可。以邊沁的效益主義而言,過去的四十年,中國的制度為人民帶來很大的快樂淨值,有相當高的效益,可以改革,但並毋須揚棄。
  期望中國崩潰的人,一直都在失望,相信將來仍會失望。但中國絕對不能停步,更要不斷進步。如何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令到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是中國能否踏上新台階,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盧 永 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