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洲村民自五六十年代起紛紛移民英國。有村民在那裏落地生根,有人回流香港,也有人從沒離開香港。在香港出現第四波移民潮前,讓我們先聽聽第一代移民的人究竟在想甚麼?
鴨洲及鹽田梓村民原本皆靠捕魚為生,但自五、六十年代起,魚穫大減。恰巧二戰過後,英國經濟蕭條,為了引入外國勞工振興國內經濟,於是制訂《國籍法》,賦予英聯邦國家公民入境及定居英國的權利。鹽田梓村長陳忠賢說,當時港英政府為了掌控新界土地,特別給予新界原居民移民優惠,吸引不少人移民英國。
六十年代,鴨洲對面的鎖羅盤村民移民英國,順道問鴨洲村民:「要不要一起到英國捱騾仔?」有三名鴨洲村民想到漁民學識不高,而捕魚已難以為生,於是決定到英國闖一闖。鴨洲村長陳啟昇說:「那個年代還未有飛機,他們乘船到尖沙嘴,再在尖沙嘴碼頭乘二十八日船到英國。」結果就由這三個人開始,帶着鴨洲一家一家搬到英國的紐卡素、愛丁堡及倫敦。
今年八十六歲的何安,在六十年代移民英國,他是鴨洲第二批移民的人。他說,鴨洲人沒有在英國開車房,開的都是餐廳,「上一批移民英國的人出了七張勞工紙(俗稱飛蛇紙)給我們,說請我們去餐館工作。」剛好趕上啟德機場啟用,他們一行七人不用搖一個月的船橫跨大半個地球。
那時去英國是一件大事,他們會先逐家逐戶敲門,跟村民握手道別。離開鴨洲之前,何安先去鄰近的沙頭角找人訂做了一套西裝,「去英國,男仔一定要有一套西裝吧!」一套西裝二百多港元,他沒有錢,就先賒數,說是等將來有一天回來了,再還這筆西裝賬。
何安沒有讀過書,不會說英文,去到英國怎樣過活?他「嘿」地笑了一聲:「我做廚房的,用不着說英文。」他打工的餐廳早上八時便營業,一直開到晚上九時;後來他開了快餐店,外賣做到深夜十二時。說起英國的生活,他總是搖搖頭說:「辛苦呀⋯⋯」又呢喃似地重複說着:「如果可以游水、走路,也要走回來。」
今年七十二歲的 Michael,於六十年代末去英國,同樣在餐廳做廚房,他嚐過何安口中那辛苦的滋味。「每天在廚房切薯仔、切洋葱、拿鑊鏟、炒飯,一做就是十幾小時,放工睡覺,睡醒又開工,每天不斷煮、不斷煮。」他按按自己的右手,「做到手指都是腫的,整隻手都有毛病。」
那時去英國的人,都是為了賺錢養家,工作辛苦,又想念家鄉,晚上便躲在房間裏哭。翌天起床,也只得硬着頭皮撐下去。「新界人去了英國,基本上無法回頭,一定要捱下去,不捱下去,回來香港可以做甚麼?最開始去英國的人捱了世界,現在子女便能享福。」Michael 說,現在在英國的過千個鴨洲人,每一個都有車有屋。何安在英國生活數十年,開了三間快餐店,現在關了兩間,另一間留給兒子。
那一代移民英國的人,生活穩定下來後,便把家人都接到英國去。陳忠賢說,他還在媽媽的肚子裏時,父親便行船到英國去開餐廳。「他賺到錢了,想到子女在鄉下地方,連好好接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便把我們六兄弟姊妹都申請到英國去。」那年他十二歲。
載着新界移民的飛機,一架接着一架從香港起飛,在倫敦降落。飛機載走了整個鹽田梓的村民,鹽田梓最鼎盛時有約五十戶人家,一九九八年,在最後一戶遷出後,鹽田梓成為了無人島;又載走了鴨洲九成村民,令這個曾有過千人口的島嶼,一度成為只有三人長住的孤島。
在所有人都離開時,陳啟昇卻留了下來。「那時我在香港從事印刷業工作,七八十年代正是印刷業最蓬勃的時候。我覺得,既然我在香港賺到錢了,為何還要到英國去?」結果全家九口走剩他一個。
留下來,是為了自己,也為了鴨洲。「全部人都走,如果我也離開的話,鴨洲便沒有人了。」他沒有後悔留在香港,但今天回看,他覺得自己想得不夠周到,「當時沒有想過子女讀書的問題,否則應該老早過去了。」
最近,陳啟昇續領了 BNO,正猶豫着應否移民去英國;不過,那些移民到英國的人卻乘着飛機回來了。七十年代,Michael 因為不習慣英國的生活回流香港;一九八七年,二十五歲的陳忠賢在英國大學畢業後,返回香港工作;二十多年前,何安退休後回到香港,每年香港英國兩頭走。為甚麼他們都選擇回來?
「我不習慣英國的生活方式,每次外出都要開車,很麻煩。在香港,我打橫走也可以,很方便。」Michael 說,他覺得自己的歸屬終究還是香港。
儘管他們在英國建立了「小鴨洲村」、「小鹽田梓」,但他們覺得,那始終是別人的地方,不是自己的。何安的一口廣東話帶有濃厚的鄉音,加上掉了數顆牙齒,說起話來像嘴裏含着核桃,含糊不清,但一說起被外國人欺負的事,馬上伶俐起來。「有次去酒吧喝酒,有鬼頭一拳打下來,X你老味,我便打回去」、「他們欺負我們是中國人,用雞蛋扔我門口」、「有鬼頭在餐廳吃完飯不付錢,我打到他說 sorry」⋯⋯
陳忠賢也說,他在英國念中學時,有外國同學說他是「chinky」(外國人對亞洲人的侮辱性稱呼)。因此,雖然陳忠賢持有英國護照,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不是英國人。「其實,我們客家人不叫『移民』,我們叫『遷徙』。我覺得,移民代表你放棄了這個地方,但遷徙只是由一個地方去了另一個地方(會再次回來)。」像候鳥一般。
「英國對我而言,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香港及這條村(鹽田梓)則是我的根。我是香港人,回來香港是一件必然的事。」陳忠賢如是說。
記者:黃桂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