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日本的原住民們,卻仍然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所不了解的。....早在諸侯、武士刀的鍛造出現之前的幾百年前,蝦夷民族就已經存在了,住在日本列島最北邊的深山森林裡,日本經過數個世紀,即使近代化了,這些蝦夷文化,在現代世界裡,幾乎漸漸地失去。慶幸的是,終於出現想要保存蝦夷文化的語言、及相關文化之對策了。現在在一些有歷史的村落,文化中心、博物館等等場所,都試圖傳遞蝦夷的歷史,而成為北海道的著名觀光景點。
第一次看到蝦夷民族的人,可能會覺得和想像不一樣,他們的外形的確不像典型的日本人。主要是因為蝦夷人的祖先,流著西伯利亞和亞洲人種的血,是不同人種混合之後的民族。實際上,蝦夷人的子孫不單是住在北海道,也遍布在附近的俄國和庫頁島周邊的地區。
以前的日本人和蝦夷人的流行、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刺青還是不太被接受的,但是在蝦夷族來說,刺青是很普遍的,蝦夷人的男性蓄鬍 ( 蝦夷人的男性有一旦成年就不再剃鬍的習俗 ),蝦夷人女性則在嘴巴附近刺青。服裝上,蝦夷人也極富個性,在蝦夷文化裏,男女的衣服原料都取自地區常見的榆樹樹皮。最近,這樣織成的民族衣裳,顯示非常高的價格。在食物方面,更能看出蝦夷人和日本人的不同。日本的傳統食物以魚、蔬菜、米飯為中心。蝦夷人則是食用較大量的肉類為主。蝦夷人發揮優秀的狩獵及採集的技術,不管是狼、狐狸、甚至像熊等,這些生活在周邊的動物都是她們的食物。當然也是有魚類,但是在蝦夷人的傳統料理裡,並沒有壽司、生魚片等食物,他們不吃生肉,一定都要用火烤或煮過才吃。蝦夷人某些方面和有名的美國原住民很像,他們雖然群聚成村,但是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小屋,屋子中央有爐火,地上不放家具,蓆地而坐,當然日本普遍已經有禢禢米,這個部分倒是非常相像。
日本北海道古稱蝦夷(えみし Emishi 或えぞ Ezo),日本史書上也有不少關於蝦夷人的記載。在北海道,有許多地方能夠傳遞蝦夷人文化魅力,札幌附近就有許多這樣的村落,文化中心、北海道的縣政府所在地等等,都是交通上比較容易到達的地方。去北海道旅行時,一定要去看看,應該可以看到從來沒看到過的日本文化的另外一面。在日本武尊傳說成立的時代(6 世紀),依照《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武尊經由海路進入陸奧國(今本州東北地方)攻打東夷「日高見國」。征討後,「蝦夷既平,自日高見國還之,西南歷常陸(今茨城縣東北方)」(轉引自沈淑敏 nd、日本書紀、尾張國熱田太神宮緣記)。由此可見蝦夷人的勢力範圍,是從茨城縣東北地區,到整個本州東北地方。
蝦夷地(日語:えぞち)是日本江戶時代對於蝦夷人,即今日阿伊努人的居住之地的稱呼,與大和民族居住的「和人地」相對。以現在的北海道(南部的渡島半島除外)為中心,包含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等地。古時也被稱為蝦夷國(えぞのくに)。
15 世紀至 16 世紀間,以渡島半島南部為勢力範圍的蠣崎氏,先後被當時實際統治日本的豐臣秀吉(關白、太閤)、德川家康(征夷大將軍)認可擁有對蝦夷地的支配權及貿易權。進入江戶時代後,蠣崎氏改名松前氏,並被列入大名、當主松前慶廣分封為松前藩,領有今日北海道南部的「和人地」與蝦夷地。之後,北海道太平洋側與千島被命名為東蝦夷地、北海道日本海側與庫頁島則被稱為西蝦夷地。但東蝦夷地在 1799 年、西蝦夷地在 1807 年,先後被歸為幕府的直轄地。1809 年,庫頁島易名為「北蝦夷」。1821 年,蝦夷地全境曾再度成為松前藩的領地,但是在 1855 年又再度納為幕府直轄地。
明治 2 年(1869 年)8 月 15 日發布的太政官布告中,蝦夷地被改名為北海道、北蝦夷地改名為樺太。
=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