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感 性







        感性就是一種表面的,是一種感覺,沒有理由的,但是自己認為就是這樣的;它和理性相對的,它沒有理性的深度思考和琢磨。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感性是生而俱有,不帶修飾的,野性而原始的。感性可以直接獲取快樂,理性可能暫時抑制快樂,但最終仍會獲得滿足。我們應該一手抱著感性,得到今天的快樂,一手牽著理性,享受未來的滿足。

        感性的人,都是憑感覺做事,如果感覺對啦,就什麼都願意​​做,也什麼都願意​​付出。

        “ 感性 ”一詞是「指屬於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該詞來自日本語,是明治時代的思想家西周在介紹歐洲哲學時所造的一系列用語之一,如 “ 哲學 ” “ 主觀 ” “ 客觀 ” “ 理性 ” “ 悟性 ” 等並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有兩個外來詞被翻譯為“ 感性 ”,其一,英文 Sensibilty,它是一個心理學用語,原意為感覺力;感受性;感情;敏感性和鑑賞力,西周將此譯為“ 感性 ”;其二,德文 Sinnlichkeit,它是一個哲學用語,原意為官感,感性;實體,現實感,感性事物;情慾,性感。天野貞祐在1921年翻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將此譯為“ 感性 ”。新村出編《広辭苑》對“ 感性 ”一詞解釋為:感覺能力;直觀力和感受性,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即基於人類身體的感覺而產生的情感衝動和慾求。

        近年來,“ 感性 ”一詞在日本出現的頻率極高,其內涵包含著多層意義,它既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靜態的“ 感性 ”是指人的感情,獲得的某種印象;動態的“ 感性 ”是指人的認識心理活動,是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對未知的、多義的、不明確的信息從直覺到判斷的過程。在信息化時代,這種“ 感性 ”能力尤為重要,除了感受信息也包含交換信息的能力,即從復雜的外界剌激中,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將自己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準確傳遞給他人的能力。如「從民眾的感性出發撰寫廣告語」、「按年輕人的感性製造 MP3」等。感性的含義具有了更為積極的理解,由此可見,感性能力已成為信息化時代發展的一種能力。



2 則留言:

  1. 我想人在孩提時期是屬於感性的, 會直接表達需求和情感 ;
    長大之後, 因接受了教育和知識 ,會變為理性多點。

    回覆刪除
  2. 感性感覺好!理性更重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