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糭 子 本 色

  節日,讓人感受四時更替和文化傳承,更可以打斷一下過度急促的生活節奏,給人休養生息的機會。今年端午節連結了周末,帶來幾天假期,除了可以睡個飽之外,更有足夠時間讓我從事一項傳統活動:包糭子。家母在生時每年都包糭子,而且手藝精良,包得內外兼美。我不想這傳統在我這代中斷,近年也捋起衣袖動手包,發覺原來並不很難。事前功夫只有幾項:糯米和去殼綠豆用清水泡一夜,乾竹葉(四至五片包一隻)和鹹水草先烚一下,鹹蛋黃一開二,泡過的糯米用油鹽拌一下,在切小件的肥肉和綠豆裏加進大量五香粉,就此而己。要把糭子包得飽滿、扎實、呈三角形,的確考功夫,但自家出品不用太講究,秘訣是不要太貪心,填入太多餡料,否則必散無疑。
  煮糭子講究火候,要用武火烚四小時,要留意別讓水燒乾,熄火後不要開蓋,再待它幾個小時,便可吃到香糯軟滑的糭子了。
  以上的材料,缺一不可,更不能隨便加添。今天樣樣講求創新,但在傳統飲食上,還是尊重傳統好。我最反對把鮑魚、瑤柱甚至魚翅等高檔食材加進去,把糭子變成不倫不類。食材的搭配講求質感和諧,要知糯米、蛋黃、肥肉及綠豆這四樣東西,火候足時都是入口酥溶之物,堪稱絕配,但當你咬到一塊有嚼勁的鮑魚,便大煞風景了。同理,近年有酒樓為求高端化,在燒賣上、酥皮裏,甚至月餅中放一隻原隻鮑魚,實在不應鼓勵。
  
       楊 立 門




        貓 Sir:有同學仔請我吃她自己包的糭子,好好味!間中都有其他同學仔請我食野,知我貪咀又好奇,多謝佢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