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從 前 有 個 香 港 仔》

      《從前有個香港仔》這書名,一語雙關,既指「香港仔」這個百年漁港,同時也帶領香港人尋根。這是好友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客席助理教授黎志邦,和服務香港仔三十年的社工哥哥黎志棠,耗費十年時間,以「香港仔」為中心,延伸至香港漁業歷史的一本極珍貴新書。加上在香港仔長大及發跡的周其仲鼎力贊助,令這本書順利出版。
       翻閱此書時,我像開啟了一扇穿越時空的隧道,鑽進漁業曾經是香港第一產業的黃金時代,驚見開埠初期,香港人口中曾經有五成半為漁民!就連「香港」這個名字,都是來自香港仔。明清時,本地種植香樹和出產香木,並以石排灣作轉運港,運回內地,地點在今天香港仔天后廟對外的港灣,該處更曾有條「香港村」。一八四一年,英軍首度來港在赤柱登岸,想到港島的北岸中環去,聘了水上人陳群當嚮導,途經香港村,誤打誤撞用了香港村作為全島的名字,陳群水上人口音,又把香讀作「康」,英文譯成「Hong Kong」。
       漁民時刻與大自然搏鬥,在沒有銀行的年代,身家性命財產,全在一條船上。辛辛苦苦賺來的金條,他們稱之為「倉底石」,萬一被暴風雨吞噬而翻船的話,真是甚麼都沒有了。戰爭時期,漁民活在死亡的邊緣,苦等到和平,漁船已破爛,無以維生,不少飢餓至死!
  七、八十年代,香港漁業風光,是英聯邦最大出漁港,單是「海鮮大王」蔡繼有,每天便有三個集裝箱的漁獲外銷日、韓,以至美加。
  今天,香港仔仍保留漁港的獨特風貌和文化,值得大家以此書作嚮導,追尋香港的歷史軌跡。

       潘 麗 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