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香 港 本 土 客 家 話

       傳承中華文明,客家是漢族的一大分支。在香港,人人都說廣東話,有部份人更對於市面上出現愈來愈多簡體字,以及教育局推行「普教中」甚為抗拒。但原來,在香港最早出現的語言並不是廣東話,而是圍頭話、客家話等「本土語言」。但隨著城市發展,這些語言正逐漸在香港消失,有專家估計,假如新一代不去學習或保育這些語言,它們將於五十年後於香港消失。 六月初,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公布了首份「非遺」清單,共有四百八十項本地文化入選,其中包括納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類別的圍頭話和客家話。 老一輩對於這些語言有可能在香港消失有何看法?新一代有多少人仍懂得聽和說這些語言?它們在香港現時的保育情況又是怎樣?
       客家地區多在山區,生活窮困,經濟不發達,人口外流厲害,外流出去的後代基本不學客家話,因為覺得沒有用。
       可能現在的人覺得,講方言是一種落伍的做法,很多父母甚至喜歡讓孩子用英語對談,但中英雙語,孩子以後在校園總會學到,連唯一可以讓他們學習自己籍貫的方言---家裡都無法做到,方言失傳遲早的事。
       到訪朋友的家,如果聽到家人之間,用方言對話,我總是對這些朋友的父母,有著更深的敬意。其實語言只是一種媒介。更重要的是籍著方言,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籍貫,產生興趣,進而去了解我們的根,牽起中國祖先與遠赴南洋的長輩,和我們這些 21 世紀年輕人的一條線。
       香港比台灣遲。台灣早有客家人的權利寫入法律,還有客家衛視。香港到現在才在媒體和法律上,做出相關的保護措施。建議香港政府發布官方的客家話字庫,雖然官方語言和粵語的字庫,可以藉用和公用不少,但是如〔亻厓〕字在國內官方字庫是沒有的,希望可以從香港影響國內,保護客家話。
       我都好想學,在香港冇途徑學,希望可以各區多舉辦客家話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