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新 加 坡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馬來語Republik Singapura泰米爾語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稱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簡稱星國,別稱獅城坡島石叻叻埠昭南等。
        新加坡不僅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是東南亞中南半島的一個城邦島國。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西馬來西亞相隔,並以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新加坡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
        1819 年,任職於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斯坦福·萊佛士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經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國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42 年至1945 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後回歸英國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 年成立自治邦,1963 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稱為星州。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並獨立建國
        自 1965 年獨立後,新加坡在總理李光耀領導下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種族移民國家,並非單一民族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在國內居住的居民有 38 % 為永久居民、拿工作簽證的外勞和拿學生簽證的學生,建築業和服務業分別有 80 和 50 % 外勞。新加坡同時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航運中心之一。根據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新加坡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僅次於英國倫敦國紐約整個城市在綠化和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國名。後期出現不少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
        新加坡在 3 世紀已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 3 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記載「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 Pulau Ujong 之譯音,指半島南端的島國。蒲羅中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14 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莫干島。
        1819 年 1 月 29 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 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2 年 2 月 15 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占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取自「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南洋之領土」的意思。
        1945 年 9 月 12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翌年把新加坡從海峽殖民地分離。1959 年,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1963 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在馬來西亞期間,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對「馬來人至上」的保護政策。人民行動黨與執政馬來民族統一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 1964 年 7 月及 9 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 1965 年 8 月 7 日下令將新加坡除名馬來西亞聯邦。於是,8 月 9 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馬來西亞國會緊急修憲並通過,解除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關係,使其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1965 年 8 月 9 日)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深怕有朝一日會被馬來西亞強行合併或被印尼攻擊(印尼對抗新馬的活動還沒結束),所以於 1965 年 9 月 21 日加入聯合國。同年 10 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 年 8 月 8 日,新加坡協助成立了東盟組織
        在新加坡,當局對一切集會活動都非常關注,達到一定人數的戶外集會都須向警方備案。新加坡內部安全局擁有非常大的權力,殖民地時期留下來的內部安全法授權可在必要時,無限期拘留任何懷疑對種族和諧與社會穩定造成威脅的人士,並可在不經審訊的情況下扣押多年,這法律在人民行動黨政府過去對付馬來亞共產黨的時候應用,現在依然會以反恐怖主義的藉口進行起訴。
        此外新加坡的高道德標準管制還表現在對日常行為的監督上,新加坡實行嚴刑峻法管控:禁止口香糖在新加坡境內銷售(醫療用口香糖除外),但近年來在美方的壓力之下,逐步有條件的開放;使用廁所後未沖水、在非吸煙區吸煙、亂過馬路(不在指定的過路處過馬路,如不利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地鐵上喝水或進食都會導致罰款;隨地亂丟垃圾則可能面對強制勞役,如被罰在公園打掃。該國還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嚴格的禁法律,攜帶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販賣用途的主要刑罰為絞刑(根據現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濫用藥物》英語Misuse of Drugs Act (Singapore),未經許可而進、出口多於 15 克的海洛英,或多於 30 克嗎啡可卡因,或多於 500 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經許可而製造任何數量之海洛英,嗎啡或可卡因者,均屬違法,而觸犯該等罪行者會全部判處死刑)。此外對於成人男性犯罪者(16 歲以上 50 歲以下)還可使用笞刑處罰(英國留下來的傳統)。大多數外國人無法理解這些嚴厲的刑法,一些新加坡人認為嚴刑可有效制止罪案或破壞行為。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五百餘平方公里,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行政區),中區社區(人口 120 萬),東北社區(人口 130 萬),西北社區(人口 83 萬),東南社區(人口 84 萬),西南社區(人口 83 萬),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其首長原為新加坡國會議員兼任之主席,2002 年起首長改制為專職稱市長,市長級別相當於部長。在新加坡,市長指的就是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最高行政首長。這五社區進一步分為選區。
        新加坡共有大小島嶼 63 個,地勢起伏和緩,主島新加坡島的面積占到 90 % 以上。於北部建有新柔長堤,西部有第二通道,兩者成為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間的通聯繫道。新加坡島以外較大的有島嶼裕廊島德光島烏敏島聖淘沙,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 166 公尺(545 英尺)
        新加坡很多地區都是填海產生,建國後曾經進行多次填海工程,至 2013 年 3 月,填海土地面積達到逾 13,000 公頃,佔據新加坡原有國家土地面積達約 1/4。1950 年至今,約 20% 的國土面積由填海產生,新加坡國土面積於 1960 年代時為 581.5 平方公里(224.5 平方英里),現在約為 704 平方公里(272 平方英里),至 2030 年以前,將會增加 100 平方公里(40 平方英里),部分計畫則連結比較小的島嶼,包括裕廊島。新加坡約有 23% 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而都市化限縮了雨林面積,森林主要分布於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境內共有逾 300 座公園及 4 個自然保護區;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而有「花園城市」之稱
        新加坡並無採行夏時制新加坡標準時間為 UTC + 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 1 小時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 24 攝氏度至 34 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 1 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 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 23 至 24 度左右。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天氣也會比較好;而到了 4 月至 5 月這段期間, 在低壓帶的北移和東亞大陸高壓帶的減弱的影響下,氣溫會有輕微回升,而且雨量也會增多,濕度較高,每日平均相對濕度早上為 79 %,下午為 73 %。降雨充足,也常有雷暴,年均降雨量在 2,400 毫米左右,每年 11 月到 1 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雨水較多。此外,新加坡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其他地區則大多是熱帶雨林或農業用地;除了少數的自然保護區之外,新加坡基本上都已城市化。
        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有時會很大,這些雨水還是無法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 40% 的水源都是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開發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計劃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
        新加坡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摩納哥
        根據新加坡政府 2011 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 518 萬人,其中 325 萬人(63%)屬於本國公民,其他則屬永久居民或外籍勞工,有 23 % 本國公民在新加坡以外地區出生,永久居民約有 50 萬人
        新加坡人口年齡中位數為 37 歲,每戶平均人口為 3.5 人,由於土地不足,約五分之四的新加坡人居住於一般稱為組屋公共居屋(政府部份資助購買的廉價質房屋)。至 2010 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於 4 房或以上的組屋或私有住宅,住宅自給率則達 87.2 %行動電話普及率則高達每千人擁有 1,400 支行動電話,約十分之一的居民擁有汽車
        新加坡總和生育率一直處於低水平,於 2012 年估計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為 0.78 名嬰兒,小於人口置換的 2.1;為了解決此項問題,新加坡政府在過去數十年鼓勵外國人民移居新加坡,而大量移民也使新加坡人口並未減少
        新加坡為世界上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過去十年間失業率未曾超過4%,失業率於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達到高峰,失業率為 3 %,至 2011 年降回 1.9 %
        於 2009 年時,約四成的居民為外國移民,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雖然外國移民對於國家經濟相當重要,但政府考慮限制外國勞動力,外國勞動力組成了 80 % 的營造業及 50 % 的服務業勞動力
        2009 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占 74.2 %,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占 3.2 %,馬來人占 13.4 %,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占 9.2 %。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國福建廣東海南等地。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
        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清楚定明: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自新加坡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新加坡憲法及法律也以英語書寫,在法院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也會翻譯成英語;然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以英語為母語,約三分之一的新加坡華人、四分之一馬來西亞人及二分之一印度人以英語為母語,且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理解英語
        新加坡有相當多人能使用兩種語言,大多為英語及其它官方語言,不過在流利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由於曾經受到英國的管理,新加坡英語也多以英語為標準新加坡式英語則介於標準英語與皮欽語之間,但政府並不鼓勵使用新加坡式英語
        新加坡因為在 1980 年代全面廢除華校制度,將原來的華校改成全英校制度,所以英語是新加坡的最主要語言。
        自新加坡 1965 年獨立建國以來,雙語教育即成為主流教育體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基於國家發展和族群團結所作出的必然選擇。但是,經過 40 多年的推動後,英語不但已成為本地強勢主導工作語言、跨族群語言、「國家語言」,未來還可能取代族群「母語」,成為新加坡第一語言。
        在新加坡的華族社群裏,華族學生必須接受「英文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教育體制,在基礎教育階段修讀十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但相對於英語應用能力,華語在新加坡聽說能力還行,「讀寫能力」卻不斷弱化。
        新加坡官方與民間主流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字。但在 1969 年1979 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詳見新加坡漢字)。在泰米爾人社群當中,會說淡米爾語的人不超過 50 %,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也因此匯集了世界上多種宗教。
        佛教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別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儒教教和印度教。從 2000 年至 2010 年間,基督教、無宗教信仰及道教比例分別增長了 3 %,佛教比例略微下降,其他信仰則仍保持穩定。各宗教信仰情況大致如下:
        佛教占總人口的 33. 3 %,信徒多為華人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及其他教派)占總人口的 18.3 %,10 歲以上的信徒 36.4 萬人(占 14.6%),有 266 座教堂。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和聖安德烈路的聖安德烈教堂;伊斯蘭教總人口的占 14.7 %,具有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血統的民眾基本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統的穆斯林,全國現共有穆斯林約 34.8 萬人,並建有清真寺約 80 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花蒂瑪清真寺和蘇丹清真寺;道教占總人口的 10.9 %,信徒基本上為華人印度教占總人口 5.1 %,教徒超過 8 萬人,基本上是印度族裔,寺廟約共 22 座。
        據統計,將近 86 % 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對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數較少,合計只有 1.1 萬餘人。錫克教19 世紀印度傳入的,在新加坡有 7 間錫克廟,如奎因街的錫克廟等,教徒主要是錫克族警察、保安員。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則沒有廟宇。
        新加坡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少數宗教派系(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有所禁制。該教教徒曾因反對兵役獲罪,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公民必須服兵役,拒絕服役仍屬違法

        1893 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成功培育了一新品種蘭花(當地稱胡姬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裔人四大種族構成,以及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四大語言。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樸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鬥的精神。
        1965 年獨立以前,新加坡為英國海峽殖民地首都,也是當時英國於東亞最主要的海軍基地新加坡海軍基地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乾船塢,而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隨著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帶動全球貿易迅速成長,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貿易據點,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於獨立前的 1965 年,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511 美元,居東亞國家第三位,不過雖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第三,但當年的東亞和東南亞除日本外,幾乎都是未開發國家,狀況和今日的非洲相似,故 511 美元在當年不只是比南非共和國和北非的利比亞低,也不如中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阿根廷,更只有約歐洲富裕國家的 20 % ~ 30 %。因此即便是東亞東南亞第三高,但概念上其實和今日的「非洲第三」相似,所以當時新加坡仍屬於貧窮經濟體。
        獨立後,外商直接投資李光耀吳慶瑞及荷蘭經濟學家阿爾伯特·魏森梅斯的國家主導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成長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已開發國家,國民所得至 2013 年為止已是遙遙領先東南亞各國至少有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新加坡更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1965 年獨立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已開發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國際貿易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
        早期的新加坡是個眾多跨國公司在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地,得益於新加坡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以及較低的成本。但是隨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工商發展,新加坡的這些優勢逐漸喪失,許多工業、製造業紛紛外遷。然而受限於自身環境,易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尤其 2003 年肇於 SARS 因素,新加坡當年 GDP 負增長率達 2.2 %,迫使政府開始考慮其他的發展政策。新加坡政府長期鼓勵私人創業以及依靠中國印度的崛起調整經濟結構,鼓勵企業到新興工業國家拓展投資,但還未見成效。
        新加坡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來訪本地的外國遊客約 1500 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人數增長最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減少了中國的公民簽證程序、以及延長逗留的時間所致。為進一步鼓勵旅遊業的發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視廉價航空的發展趨勢;除了建立兩家私營的廉價航空公司外,也鼓勵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的廉價航空公司將新加坡列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願意降低樟宜國際機場的費用。
        目前,新加坡擁有 5 個機場,其中新加坡樟宜機場實里達機場是國際民航機場;另外的巴耶利峇機場三巴旺機場登加機場 3 個則用於軍事用途。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也是東南亞乃至全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歐洲袋鼠航線的最重要的一個中途站。作為亞洲最繁忙的 5 個機場之一,樟宜機場的年旅客數已經突破 3000 萬人次。樟宜機場雖然已有將近 35 年的歷史,卻依然被評為全世界最舒適的機場之一,目前擁有 4 個航廈和兩條跑道樟宜機場的年過境旅客人數將達到 6670 萬人次。
        此外,新加坡北部的實里達機場目前擁有一條長達 1620 米的跑道,專門連接鄰近國家的旅遊景點的定期航班、團體包機或接待私人飛機,在 2005 年,有關當局計劃擴展跑道到 2000 米,以接待波音 737 級數的客機,它是新加坡第一個國際民用機場。
        巴耶利峇空軍基地,擁有一條長達 3760 米的跑道,允許外國空軍到訪時使用。據了解,美國空軍經常在此空軍基地停留。新加坡另外還有三巴旺空軍基地登加空軍基地
        新加坡交通發達便利,交通產業占到全國 GDP 總產值的 10 % 左右。截至 2010 年,新加坡的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年噸位為標準箱 2843 萬個,領先於香港,僅次於上海,居世界第二位。
        新加坡本島的公路完善,擁有 10 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島。此外公共交通同樣發達,以地鐵、公共巴士與德士為主。目前開通了 4 條地鐵線路,另有一條正在建造中;公共汽車路線上百條,由兩家公交公司經營,分別為新捷運SMRT 地鐵有限公司
        丹戎巴葛火車總站是馬來亞鐵路網的最南端,由馬來亞鐵道公司特許經營,每日有班車往返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各城市。2011 年 7 月 1 日起,新加坡的兀蘭火車關卡成為馬來亞鐵道公司路網的最南端。
        私家車普及率在新加坡並不高,主要是由於政府的諸多限制措施。私人購車必須首先競標取得數量有限的擁車證,一張擁車證的價格就已經相當於一輛普通進口轎車的價格,而且擁車證的有效期只有十年。此外,新加坡也是全球第一個採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國家,在進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設自動電子收費系統,在高峰時段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將自動付費。由於購買私家車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交通網絡,使得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不購買汽車,這也有效地解決了其他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問題。
        在住房方面,84 % 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由政府(建屋發展局 HDB)建造的組屋中(即公共住宅),價格非常低廉,並且還可以高價再轉售給無權購買新組屋的新加坡永久居民或選擇不婚單身獨居的新加坡公民。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管式公寓,屬於私人性質的住宅樓房,價格一般是政府組屋的四、五倍之多。此外還有少部分的排屋(即聯體別墅)或獨棟別墅,但不太多人選擇。
        新加坡很重視教育,教育部是僅次於國防部的第二大財政開支部門,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類似英國式制度,除了各語文類科外,均以英語為媒介語言。一般修讀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學後能選擇到初級學院、高中或理工學院就讀,前兩者半數以上能升上國內大學。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學院與三所大專學府,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都是亞洲頗具盛名的學府。由於採用英國式教育系統,因此不少學生亦選擇前往英國澳洲升學,學校亦能直接協助同學以 UCAS 系統申請英國院校。
        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令該國成為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
        新加坡教育制度常被批評為過分依賴制式教材,不鼓勵個人獨立思想空間,強調以考試方式來區別學生素質(升學至上主義),貶低其他的學習方式及職業的貢獻,新加坡本土電影《小孩不笨》即以討論該制度可能扼殺其他新加坡各類型人才發展,及因個人無獨立思考的習慣將無法回應社會變遷挑戰為電影主題。
        新加坡菜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起源於馬來西亞的種族多樣性,為百年文化互動而成的產物。
        食物主要受到當地馬來人的影響,加上來自中國、印尼、台灣、印度、土生華人、和自十九世紀英國所帶來的西方(特別是英語和一些葡萄牙語影響的歐亞,被稱為基斯)的移民傳統。而在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同樣存在於其他領域,如: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和中東地區的影響。
        新加坡小販攤檔中,例如:具有中國華裔背景的廚師受到由印度文化的影響,可能會嘗試多樣化的調味品及配料,如羅望子,薑黃,和酥油;而印度廚師則可能也能 提供炒麵等菜,但有些印度裔廚師不提供豬肉與牛肉類。隨著來自各種不同國家的影響,它足以顯示全球化的現象,進一步影響新加坡的料理。
當地食物 --
蝦麵叻沙海南雞飯炒粿條沙嗲椰漿飯辣椒螃蟹咖椰烤吐司黑咖啡螃蟹米粉

1 則留言:

  1. 記得果次去旅行,和2隻鹦鹉影相,牠們用爪企係双手上,抓緊,非常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