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山 塘 街









( 網上文章轉載 )




                                                                                                   蘇州 “ 山塘街 ” 被​​保護後的得與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凡到蘇州旅遊莫不被虎丘、園林等吸引。只因終日居於水泥大廈與車水馬龍之間,很是羨慕園林御苑的精緻寧靜。

         到蘇州,下榻 “ 山塘人家 ” 酒店。安頓下來已是晚上十點多。矇矓中只能見窗外黑乎乎的,隱隱約約的一片老式民居屋頂。心想這可能是蘇州老城區。第二天早,一人度出酒店,隨意之間居然漫步在著名的 “ 山塘街 ”。

          這山塘街可是有幾分來頭。東起閶門渡僧橋 , 西至蘇州名勝虎丘山的望山橋 , 長約七里 , 所以蘇州俗語說 “ 七里山塘到虎丘 ”。山塘街歷史悠久 , 它始建於唐代寶歷年間 , 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據傳說乃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建。山塘街一直被譽為 “ 姑蘇第一名街 ”。

         現在此街被廣濟路攔腰分為兩段。東邊被修繕一新,西半邊仍是原生態狀。一圈逛下來感觸頗深。常年習慣到哪兒都喜歡拍些當地風情,此回亦不例外。

         
照記載,《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謂 “ 三笑留情 ” 發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歸舟,唐寅僱小船追蹤至無錫賣身為奴,那 “ 追舟 ” 一回書的地點,也就在山塘河裡。發生如此浪漫美麗故事之處,應是自古以來的安居樂業之所。


         山塘街居民的純撲生活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整條街西邊半條街熙熙攘攘,但一點都不嘈雜。小橋流水,民宅傍水而建。他們的生活條件很不理想,配套設施更談不上。人們相互間也許並叫不出姓名,鄰里之間的那種融恰卻處處可見。大夥低頭不見抬頭見,這兒也許沒人賣注水肉染色饅頭吧。

         
只恨在那呆的時間太短,不能深入。所見的表面情景已能使人思考。走在西半街見得到居民原生態的生活,拎著相機快門頻動。轉到東半街,雖然雕墚畫棟,店鋪豪華,街道整潔。卻感覺不到人氣,完全沒有了按動快門的慾望。因為東半街被改造成所謂保護區,街口豎著收取門票的告示。街面上冷冷清清,房屋倒是修繕一新,但已不屬於原居民。早已成為房地產商盈利的產物。同是一條街,改造過的半條街已沒有了魂。










 

趕早市到城裡來賣鴨蛋的農家


 




買與賣之間氣氛融恰
 







簡陋的小風扇驅趕著蠅蚊
 


 

 
 

 

在街口就能感受到和諧的鄰里鄉情
 


 





老奶奶燒的還是蜂窩媒,早上升火燃媒爐的場景已多年不見啦
 

 


 

老兩口相沫相濡,也許他們的兒女早使上了管道煤氣或是電磁爐。他們仍使著伴隨了很久的簡易媒爐平靜的生活著



 



起早為家人買早點的父親
 






抱著 “ 小伙伴 ” 趕早市的媽媽
 




 

小橋流水雖然不那麼詩情畫意,卻是鄉親們生活中方便之路
 



 

傍水的房屋很簡陋,也算是安居吧







 
馬桶從木的換成了搪瓷的,還是得到公用衛生間打理





 
 
這間小屋就是老伯一輩子的希望

 






做早點的小師傅
 






巷子裡就能買到新鮮蔬菜
 



 

鄰里之間也自覺排隊

 



 
攤位沒開張,攤主先看著報紙,關心天下事



 
 

老先生出門,仍習慣乘坐人力車方感到舒坦








早餐攤不大,客不少。攤主承諾的是 “ 無鋁油條 ”
 






買完菜回家
 






小巷裡不乏幽默,門牌上特意還留著個 “ 號 ” 字
 






這位大叔日子過得很悠閒
 






在這居然還能調頭
 


 

這兒是看不到城管的






 

讀報是居民們的常態




 

一位少婦在河邊洗拖把,嫻熟的動作,習慣的生活。

 





 
 

擁擠的過道

 



 

雜而不亂的小店




 

特色報箱各司其職




 

小院給人的感覺是夜不閉戶







懂事的孩子,從小就能照顧自已和弟弟
 






傍河綿延的小街
 



 

每日早晨家家都有的 “ 功課 ”





 

市場管理員與小販們都像是很和平




 

山搪街 338 號院




 

幾經翻撿,老奶奶買的一定是放心肉,否則不會那麼開心






 

住在水邊的一大好處是可以養鴨子

 



 
 
前廠後店,廠長伙計都是她




 

一台老掉牙的洗衣機仍在工作




 

開門第一個客人,做了個很酷的髮型





 

別小瞧這最小的攤位,人家做的可是 “ 最大 ” 的買賣

 



 

最牛的招貼

 



 
這就是要賣票的東 〈 山搪街 〉口


 

 

東西山搪街人氣 P K









         “姑蘇十二娘”由船娘、繡娘、織娘、茶娘、扇娘、燈娘、琴娘、蠶娘、花娘、歌娘、畫娘、蚌娘組成,每一位吳娘都是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吳地婦女的典型代表。

        船娘: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婦女代表。在水網稠密、湖塘眾多的蜿蜒河道裡,到處都有搖櫓的船娘身影,用勤勞的雙手捕獲著肥嫩的河鮮、菱藕、芡實、茭白、慈姑等天然食品,成為人們飽享口福的美味。船娘是水鄉文化的產物,也是各類藝術作品中描繪水鄉風情的最為直接的特徵之一。

         繡娘:蘇繡與湘繡、蜀繡、粵繡並列中國四大名繡,是吳文化中華彩絢麗的組成部分。刺繡業是蘇州歷史上人數最多、最古老的傳統行業,吳中地區不僅是蘇繡的發祥地,也是最大的生產基地。木瀆鎮湖向來被譽為蘇繡之鄉,曾湧現出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的當代繡娘和蘇繡作品。 2004 年3月底開館的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使繡娘的社會認知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蘇繡藝術更是後繼有人。

        織娘:俗語說,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蘇州向來是中國有名的絲綢之府,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萬千織娘默默無聞地用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構築著水鄉的特色產業,為國家的出口創匯作出了重大貢獻,她們是值得歌頌的水鄉婦女代表,也是水鄉手工業發達的歷史見證。


        茶娘:江蘇蘇州太湖東西山的碧螺春在中國十大名茶中位列第二,向以香氣襲人、清新馥郁而聞名於世,採茶姑娘自然功不可沒。茶娘集吳地山水果園之靈氣,其水嫩健康的質樸形象與碧螺春茶相得益彰,她們是吳地茶文化的靈魂和載體,是水鄉姑娘的傑出代表。

        扇娘:在蘇州的手工藝品中,值得一書的還有扇子。蘇州的宮扇、折扇和檀香扇做工精緻細膩,歷來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寶物。扇娘在扇子的一方小天地中精雕細琢,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描繪,其精湛的手藝本身就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燈娘:宮燈是蘇州民間工藝品中又一朵絢麗的奇葩。在蘇州的各類民俗活動中,少不了製作精良、典雅淳樸的彩燈的點綴。八面玲瓏的宮燈,折射出濃郁的吳文化風韻,更少不了幕後的燈娘辛勤勞作的汗水,燈娘是吳文化中民間婦女藝人的又一位代表。


        琴娘:蘇州的古琴藝術歷史久遠,是吳文化中瀕臨滅絕的藝術珍品。這次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琴棋書畫中,首當其衝便是古琴,作為古琴藝術的製作和演繹者——琴娘,更是吳文化中寶貴而又匱乏的代表人物。如今,在古老而又生機勃勃的蘇州城裡,正悄悄湧現出一大批勇於開拓創新的現代琴娘。世界對古琴藝術的重視和保護,必將使古老的藝術再次煥發青春,那些散落在古城角落裡對古琴藝術孜孜不倦的琴娘,也必將在新世紀裡迎來又一個美麗的春天。

        蠶娘:蘇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蠶桑之地,家家養蠶、戶戶出絲,蠶桑文化歷來是吳文化中古老重要的組成部分,蠶桑業更是吳地農村主要的支柱產業。蠶娘就像春蠶一樣默默地奉獻青春,是吳中大地上賢慧善良的婦女代表。

        花娘:茉莉花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蘇州的花娘也是水鄉婦女中韻味十足的典型代表。每到茉莉花、白蘭花和丹桂飄香的季節,蘇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提著花籃叫賣的賣花姑娘,馥郁的花香與甜糯的叫賣聲相得益彰,成為水鄉街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歌娘:吳儂軟語是蘇州的地方方言,由此派生出多種吳語戲曲,吳歌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歷史上挖掘出如《沈七哥》、《五姑娘》等的長篇敘事吳歌,生動地反映了江南水鄉的生活風情,是吳文化中濃抹重彩的畫卷。歌娘便是吳歌得以傳承至今的民間山歌手,對吳歌的研究和保護作出了重大貢獻。


        畫娘:蘇州歷來是人才輩出,能工巧匠集合之地,歷史上湧現出的書法繪畫大家比比皆是,尤以吳門畫派聲名遠揚,由此自然形成了一個繪畫售畫的特色產業,素有“中國書畫之鄉”的胥口鎮便是其中之一。 “胥口農民畫”傳承吳門畫派的傳統技法,形成獨特風格,近年來作品不僅在國內連連獲獎,還不斷遠銷海外。這裡的畫娘佔盡水鄉靈秀之氣,大多自幼習畫,為家鄉的特色產業默默耕耘,畫娘是吳地婦女中又一出類拔萃的代表。

        蚌娘:“黃金有價珠無價”,珍珠自古與瑪瑙、翡翠等寶石齊名。太湖珍珠歷史悠久,享有“世界第一”的美譽。辛勤勞作的蚌娘,終日在碧波浩蕩的湖水里,像晶瑩閃亮的珍珠一樣把最美好的一切奉獻給社會,支撐起一片珍珠產業的藍天,她們也是值得謳歌的水鄉巾幗。


        由此可見,“姑蘇十二娘”歸納演繹出了吳文化中最為精彩絕倫的部分,十二位吳娘體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吳文化風情,是作為“人間天堂”的蘇州歷代商業和手工業繁盛的縮影。 “姑蘇十二娘”既是吳文化的載體,也是水鄉女子的典型代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足以使“姑蘇十二娘”的品牌成為一面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水鄉文化旗幟。無論是對於一個千年古鎮傾力打造的旅遊文化品牌,還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打向海外的一個知名品牌,都具有無可限量的發展前景。


 
 
 



2 則留言: